多年坚守科技支农一线
明建鸿同志长期从事科技成果管理与科技推广服务,致力于热带果树和科技推广研究与应用,多年来,他本着“立足海南、服务热区”的宗旨,始终坚守科技支农一线,围绕热带特色产业发展技术需求,组织协调相关科技资源,在海南、四川等热带地区的市县乡镇农村,开展科技入户、技术服务、成果示范,创建农技推广新模式。在推动农业科研院所与地方政府合作,加快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热区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农民脱贫增收、乡村振兴等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得到了农业部、相关省区政府、科研院所及当地农民的肯定和欢迎。
先后联合举办“海南省三区科技人员引领乡村振兴培训班”、“海南临高县科技人才引领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海南乐东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攀枝花水利水电移民产业发展专题培训”、“攀枝花牛油果技术培训班”等实用技术培训,以及田间地头现场技术指导、咨询等各类培训100余场次,培训农村干部、专业户、农民等各类技术骨干人员1000余名。经过多年努力,特别是四川省攀枝花市和海南省临高县的热作人才从少到多,有效促进了地方农业人才素质提升和热作科技进步,为地方逐步建立起不同层次的懂技术、会经营的热作本土人才队伍,培训学员已在地方的特色产业领域中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科技下乡技术资料赠送
主持和主要参与科技部、农业农村部、四川省和海南省等成果转化、示范推广各类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全国农牧渔丰收—农业技术推广合作一等奖、海南科技成果转化奖特等奖、海南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先后获得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科技入户、海南省省直机关“优秀党务”、海南省“科技下乡”、“科技救灾”及中国热科院“服务三农”等先进工作者多项荣誉,2020年在攀枝花市庆祝开发建设55周年表彰大会上,被授予科技创新“科技合作奖”和芒果产业科技创新“特别成就奖”称号。
推动攀枝花建成优质晚熟芒果支柱产业
1997年,作为中国热科院派驻四川省攀枝花市的第一批挂职科技干部,坚守艰苦山区一线工作3年,统筹各方科技资源,大力促进攀枝花优质晚熟芒果产业的发展。结合攀枝花市干热河谷气候特点,积极参与中国农学会专家团队赴攀枝花、西昌地区考察热带、南亚热带果树生产,研究和制定发展规划。协助“在攀西发展52万亩热带果树计划”、“攀西地区优质南亚热带果品发展规划(1996—2010)”、“攀西地区芒果品种与病虫害调查报告”等规划、政策建议和论证报告的编写,为攀西地区发展热带、南亚热带果树产业争取国家支持做出努力。
为了加快新品种的试种工作,组织所在县区政府领导远赴云南、广东、广西、海南考察芒果产业,结合国内芒果产业发展状况及攀枝花市当地芒果果品分析资料,参与并积极推动攀枝花市仁和区以“发展优质晚熟芒果为主”的战略决策和规划。依据中国农学会专家团队意见,亲自从中国热科院引进9个品种2万多株芒果苗,在攀枝花区县3个不同海拔地区进行生产性试种,经对比筛选出凯特芒、红芒6号、肯特芒3个适宜攀枝花干热河谷气候推广的晚熟芒果品种,建议作为攀枝花晚熟芒果的主推品种。同时推动并支持当地芒果种植户成立合作社,建设二级母本园,开展规模化育苗,为晚熟芒果规模化发展,建立良种、良苗支撑储备。
明建鸿指导攀枝花农民加强芒果套袋管理
为了解决攀枝花热作人才短缺问题,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大力促进建立攀枝花市热作实用技术人才队伍。一方面请进来,协调组织有关专家对攀枝花广大农户、农业技术员开展果树实用技术室内培训,丰富理论知识。室外深入果园现场,实地操作指导农户开展热作生产,解决技术难题,提高技能。另一方面走出去,组织当地政府部门干部、公司企业技术人员、专业大户考察热区产业,学习借鉴经验。同时,以促成华南热农大成教学院西南分院与攀枝花学院的联合招生培养等方式,为攀枝花市培养了一大批不同层次的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热作技术人才和乡村致富能手,毕业学员已成为农业科技推广二传手,在攀枝花水果、蔬菜、植保、农学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挂职结束后,明建鸿至今仍与攀枝花市政府保持密切联系,无怨无悔自愿充当中国热科院与攀枝花市科技合作的终身联络员,为进一步深化院市合作、为热带农业科技及时应用于生产、为攀枝花市百姓脱贫致富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3年被聘为攀枝花市果树专家,多年来一直整合各方科技资源,紧盯当地产业发展需求开展科研立项攻关和科技示范推广。通过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引进创新及推广,建立示范基地、科技支撑服务、实用技术培训、乡土人才培养,采取“科研院所+地方政府+公司(合作社)+基地+示范户”和“科研院所+地方政府+农民田间学校+农民技术员+农户”等农技推广新模式,有效推动了中国热科院院地合作“攀枝花模式”的创建和促进了攀枝花优质晚熟芒果产业的建成。
科研项目来源于产业,技术应用于生产,成果惠及千万农户。解决产业发展中的科技问题,一直是农业科研攻关的方向。他紧跟攀枝花芒果产业发展技术需求,积极通过科技攻关来进行解决,先后组织协调中国热科院相关研究所联合攀枝花相关单位、企业专家争取在攀枝花实施的项目申报,如科技部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芒果安全
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与推广”、农业农村部948 “芒果新品种及产业化技术引进与推广”、优势农产品重大技术推广“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果园种草养畜配套技术的示范与推广”、“科技入户”以及四川省科技厅成果转化资金“优良热带牧草集约化栽培利用技术推广与示范”、中国热科院基金“攀枝花市芒果主要病虫害流行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等一批项目的获批并在攀枝花落地实施,为攀枝花芒果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保障。其中,仅芒果套袋一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就为农户每亩新增1000余元。
只要技术好、有效果,农户都会接纳。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一直坚信的,科技支农是要用效果说话,农民通过科技赚到钱是硬道理。中国热科院的科技专家赴攀枝花开展工作,所到之处无不深受欢迎,常常发生被农户私下拉到自家地头解疑答惑,出现热作专家“失踪”现象,每次培训班都是场场爆满,还有农户主动提出交上课费,这些都是农民因科技致富而对专家的信任和感激。
20多年来,他先后为攀枝花市协调引进芒果优良品种20余个,热带牧草新品种20余个,建立品比试验基地及示范基地,为筛选主推品种进行品种储备,组织推进在攀实施的省部级农业科技项目10余项,建成“晚熟芒果标准化”、“晚熟芒果果园种草养畜”等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十余个,面积2万余亩。其中在攀枝花仁和区大龙潭新街村实施“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果园种草养畜配套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推广芒果果园种草养畜配套技术,带动政府配套羊舍,基地成为了当地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的样板,被攀枝花列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在攀枝花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国热科院长期不懈支持下,特别是在以明建鸿等一大批中国热科院热作科技专家的共同努力下,攀枝花晚熟芒果种植业,从1997年起步,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到强,形成了我国最具特色的晚熟芒果优势产业带。目前攀枝花市晚熟芒果种植面积达60余万亩,产量超过27万吨,年产值达15亿元,涉及农户5万余户,每户年均收入达3万余元,带动贫困人口人均增收8000余元,2.6万人依靠发展芒果产业脱贫。辐射带动周边的西昌、云南省种植芒果40余万亩。
作为联络员,积极推动院地合作,长期协调各方专家在攀枝花开展产业发展咨询、科技培训、乡土人才培养等工作,是以团队商派挂职干部为主线,以“智力支撑、科学规划;项目示范、培养人才;互惠互利、实现双赢”为目标的中国热科院院地合作“攀枝花模式”主要推动者之一。“攀枝花市优质晚熟芒果产业化”项目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合作奖(一等奖)、攀枝花市庆祝开发建设55周年授予“科技合作奖”和芒果产业科技创新“特别成就奖”等荣誉就是对他工作成效的真实写照。
党建引领,让科技成果更好服务脱贫攻坚。
临高县是海南省5个国定贫困县之一,作为海南省 “三区”科技人才、科技特派员,他统筹科技团队深入当地各乡镇进行产业调研发现,当地农民受技能和信息渠道的限制,习惯种植甘蔗、桉树等传统低效作物,产值低、成本高、利润少,产业提质增效、结构调整、农业技术培训迫在眉睫。
在充分了解并掌握了当地土壤养分、水资源、气候特点及交通等优势资源的基础上,团队结合自身优势,建议当地主要围绕科技扶贫、产业扶贫,加快调减低效产业,围绕省委省政府发展规划,调整发展热带优稀果树,同时在作物产业规划中兼顾长短结合,坚持短期作物促进脱贫,长期作物促进致富的发展理念,引进热带果树新品种新技术进行示范推广。
果树缺素技术服务
临高县东英镇背山面海,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对产业发展在新品种、新技术选择上获得信息渠道少,全镇林地较多,70%以上种植传统作物粗放管理且效益低,是造成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联合当地政府全面调研基础上,建议东英镇居留村作为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试点,选择种植市场需求量大,价格稳定的黄皮,在果园前期兼顾间种短期作物大蒜。
为了有效推动科技与产业的结合,积极通过党建结对帮扶引领促脱贫的模式,保障技术成果落地并发挥作用,所在中国热科院海口实验站第五党支部和东英镇居留村党支部结对共建共促产业发展,共建黄皮间作大蒜示范基地800亩,同时支部党员专家根据黄皮不同生长时期技术需要,每个季度都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提供具体技术服务,保证技术服务到位。不到半年时间,示范基地间作的大蒜实现了8000元以上产值,扣除成本的收益达到5000余元,初步实现了短期作物促进脱贫的目标,可以说黄皮树下种大蒜 新思路实现大增收,为东英镇居留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依靠科技帮扶脱贫作出了积极贡献。
果树树体管理讲解
此举,被科技日报、海南日报、海南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创新了科技支农模式,实现了科研院所党员与村委党员面对面,科研院所科技人员与村委会人员及农民面对面,有效的整合了科研力量融入地方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了两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党支部结对共建促进促进产业,形成了“政府+科技+合作社(公司)+党支部共建”的发展模式,有效的推动了扶贫攻坚,助力了乡村振兴。